量子叠加态是什么意思?大白话带你了解
请注意:博客内容整理于互联网,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,仅供参考交流使用
什么是量子叠加态
介绍量子叠加态之前,不得不提到一个经典的实验——薛定谔的猫
物理学家薛定谔设计了这个场景:
一只猫被关在密闭盒子里。盒子里有一个装置:少量放射性物质、一个盖革计数器、一瓶毒药和一个锤子。如果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(量子事件,随机发生),盖革计数器探测到,触发锤子打碎毒药瓶,猫被毒死。如果放射性物质未衰变,猫就活着。
关键在于: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与否,在打开盒子观测前,处于量子叠加态——既衰变了又没衰变。 根据量子力学的诡异逻辑推导,盒子里的猫也必然处于一种“既死又活”的叠加态!只有当你打开盒子去看的那一瞬间,猫的状态才瞬间确定:非死即活。
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幻色彩?现实中的猫不可能既死又活,但微观粒子的叠加态却是经过无数次精密实验验证的铁一般的事实。
量子叠加态说白了就是微观粒子在未被观测时,能以一种“既是A、又是B”的混合状态存在。它同时拥有多种可能性,直到我们去观测它,它才“被迫”选择成为其中一种确定的状态。
再举一个例子:想象一下,我们将一枚硬币向上抛出,它在空中旋转翻滚,在它落定之前,硬币的状态是什么,正面还是反面呢?其实在掉到地上落定之前,硬币状态其实处于一种模糊的“中间态”——它可能是正面,也可能是反面,即同时包含了正面和反面的可能,这其实就是叠加态的一种体现!
量子叠加态的坍缩之谜
量子叠加态最令人难以理解的的点在于:为什么观测行为本身会改变结果(比如双缝干涉实现)? 为什么我们“看一眼”,就能让处于多种可能性的粒子瞬间“选定”一个状态?
对于这个问题,科学家至今仍在激烈争论“观测导致坍缩”的本质。是意识的作用?还是仪器与粒子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?这仍是量子力学最深的谜团之一。但确定的是,测量行为本身改变了量子系统,把它从叠加的多种可能性中“拉”出来,固定成一个现实。
量子叠加态和科技的关系
看了上述的内容,您对量子叠加态有了基本的认知,但是你可能会想,这么神秘的东西,能应用于科技吗。值得肯定是,量子叠加态绝非科学家们的游戏,它是未来革命性技术——量子计算的核心基石。
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叠加态,可以并行处理计算,在模拟分子药物反应、优化海量物流路线、金融组合优化等领域具有颠覆性的潜力。谷歌、IBM等科技巨头正竞相研发,试图驾驭这种源于量子叠加态的“分身”超能力。量子叠加态展现的世界挑战着我们对“存在”和“现实”的根深蒂固的理解。它揭示了一个真相:在微观层面,确定性的“非此即彼”让位于概率性的“亦此亦彼”。宇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,本质是概率性的、模糊的。
当量子计算机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应用,量子叠加态这一曾让爱因斯坦困惑不已的“幽灵”,正在成为撬动未来文明的科技支点。目前国内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的“本源悟空”全球访问量已超3000万次,您可通过链接在量子云平台体验真实量子计算机👉👉:超导量子计算机体验和使用-本源量子云